剖腹产术后需重点关注伤口护理、疼痛管理、感染预防、活动限制和情绪调节五方面。科学护理能促进恢复,减少并发症风险。
术后保持腹部切口干燥清洁,每日用碘伏消毒并更换无菌敷料。术后2周内避免沾水,淋浴时使用防水贴保护。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出现发热或异常分泌物需及时就医。医用腹带可减轻张力,但不宜24小时佩戴。
麻醉消退后会有中度疼痛,医生会开具对乙酰氨基酚等镇痛药。哺乳期用药需遵医嘱,避免使用阿片类药物。采用半卧位休息减轻腹部压力,咳嗽时用手按压伤口。疼痛持续加重可能提示血肿或感染。
术后常规使用头孢类抗生素预防感染。监测体温变化,超过38℃需警惕子宫内膜炎或切口感染。恶露异常发臭、腹痛加剧都是感染征兆。禁止盆浴和性生活至少6周,减少病原体侵入风险。
术后6小时开始床上翻身,24小时后尝试下床活动。避免提重物、弯腰等增加腹压动作,三个月内禁止剧烈运动。正确使用收腹带辅助支撑,但每天佩戴不超过8小时。上下床时采用侧身起卧方式。
产后激素变化易引发情绪波动,50%产妇会出现产后忧郁。家属应协助照顾新生儿,保证产妇充足睡眠。严重情绪低落持续两周以上需排查产后抑郁症。适度倾诉和产后康复操有助于心理调适。
剖腹产恢复期需加强营养补充,每日摄入足量蛋白质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推荐鲫鱼汤、猪肝等含铁食物。逐步进行凯格尔运动恢复盆底肌功能,从产后6周开始每天3组收缩练习。保持会阴清洁,使用产妇专用卫生巾。哺乳时选择橄榄球式抱姿避免压迫伤口。定期复查子宫复旧情况,出现异常出血或持续发热应立即就医。注意观察新生儿黄疸变化,纯母乳喂养有助于促进子宫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