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已成为比吸烟更重要的致癌风险因素。超重和肥胖与13种癌症风险显著相关,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癌、食管腺癌、胃癌、肝癌、肾癌、多发性骨髓瘤、脑膜瘤、胰腺癌、结直肠癌、胆囊癌、乳腺癌、卵巢癌和甲状腺癌。肥胖致癌的机制涉及慢性炎症、激素失衡、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和肠道菌群紊乱等多重因素。
脂肪组织过度堆积会持续释放促炎因子,形成低度慢性炎症状态。这种炎症环境会促进细胞DNA损伤,增加癌变风险。脂肪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介质可直接刺激肿瘤微环境。
脂肪组织是雌激素的重要外周合成场所。肥胖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持续刺激乳腺和子宫内膜细胞增殖。男性肥胖者则常见睾酮水平下降和雌激素相对增多,与前列腺癌发生相关。
肥胖者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升高会促进细胞增殖并抑制凋亡,这种促生长环境特别容易诱发结直肠癌和胰腺癌。
肥胖者体内自由基产生增加而抗氧化能力下降,过量的活性氧会导致DNA氧化损伤。肝脏等代谢活跃器官在这种状态下更容易积累致癌突变,增加肝癌等恶性肿瘤风险。
肥胖者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某些促炎菌种过度增殖。这种菌群失调会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内毒素入血引发全身炎症,同时影响胆汁酸代谢,增加消化道癌症风险。
控制体重是预防肥胖相关癌症的核心措施。建议采取地中海饮食模式,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摄入,限制精制糖和饱和脂肪。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保持规律作息。定期监测腰围和体脂率,男性腰围应控制在90厘米以下,女性不超过85厘米。对于已经超重的人群,建议在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减重方案,避免盲目节食。同时需重视癌症筛查,肥胖者应比普通人群更早开始胃肠镜、乳腺超声等针对性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