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水肿可能由血液循环障碍、肾脏疾病、心脏功能不全、营养不良或激素水平异常等原因引起。
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可能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引发局部水肿。妊娠期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也会造成下肢水肿。这类水肿通常通过抬高肢体、适度运动可缓解,若伴随皮肤变色或疼痛需排查静脉血栓。
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会导致蛋白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引发全身性水肿,晨起眼睑浮肿是典型表现。这类情况需检测尿蛋白和肾功能,可能需要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右心衰竭时体循环淤血会引起下肢对称性凹陷性水肿,常伴随呼吸困难、肝肿大。需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确诊,治疗以利尿剂和强心药物为主,同时限制钠盐摄入。
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低蛋白血症,血浆渗透压下降引发全身水肿,常见于消化吸收障碍患者。改善饮食结构、补充优质蛋白是基础,严重时需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
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导致黏液性水肿,特征为非凹陷性肿胀伴皮肤干燥。女性经前期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引起暂时性手脚浮肿。前者需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后者通常经期后自行消退。
日常建议控制钠盐摄入量每日不超过5克,适量食用冬瓜、薏米等利水食物。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睡眠时垫高水肿肢体促进回流。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运动改善循环功能,但严重心肾疾病患者需遵医嘱调整运动强度。定期监测体重变化,若单日增加超过1公斤或水肿持续加重,应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