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期轻度贫血属于正常现象,但严重贫血需警惕病理性问题。生理期贫血可能与铁元素流失、营养不良、子宫肌瘤、内分泌失调、慢性失血等因素有关。
月经期间子宫内膜脱落会导致血液流失,血红蛋白中的铁元素随之排出。女性每次月经平均失血约30-50毫升,长期铁摄入不足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建议日常增加动物肝脏、红肉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
节食减肥或饮食不均衡会导致造血原料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参与红细胞生成,长期素食者易出现巨幼细胞性贫血。经期应保证足量优质蛋白摄入,适量补充深绿色蔬菜和豆类。
黏膜下肌瘤可能引起月经量过多,导致失血量显著增加。患者常伴有血块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必要时需进行肌瘤切除术或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
黄体功能不足会导致子宫内膜异常增厚,脱落时出血量增大。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可能出现无排卵性功血,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伴贫血。性激素六项检查可辅助诊断。
妇科炎症或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造成经期外隐性出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也会加重经血流失。这类情况需治疗原发病,同时监测血清铁蛋白水平预防缺铁性贫血。
经期建议每日摄入不少于20毫克铁元素,动物性食物中铁的吸收率可达15-35%。搭配维生素C可促进铁吸收,但需避免与钙剂同服。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中度以上贫血症状,或月经量持续超过80毫升时,应及时进行血常规和妇科检查。日常可进行快走、瑜伽等温和运动改善血液循环,经期后一周是补铁最佳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