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呈黑色通常由经血氧化、宫寒、内分泌失调、妇科炎症、子宫内膜异常等原因引起。多数情况下属于正常生理现象,若伴随腹痛或周期紊乱需就医排查。
经血接触空气后发生氧化反应是常见原因。月经初期或末期流量较少时,血液在阴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血红蛋白中的铁元素被氧化成黑色含铁血黄素,导致颜色变深。这种情况无需特殊处理,保持外阴清洁即可。
中医理论认为寒凝血瘀会导致经血颜色发黑。体质虚寒者盆腔血液循环较差,经血排出不畅形成淤积,可能伴随痛经、血块增多等症状。日常可通过腹部热敷、饮用姜茶等方式改善,严重者需中医调理。
黄体功能不足或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会导致孕激素分泌异常。子宫内膜脱落不完全,陈旧血液混合新鲜经血排出,表现为黑褐色分泌物。这类情况常伴有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需通过性激素六项检查确诊。
慢性子宫内膜炎或宫颈炎会引起宫腔分泌物增多,与经血混合后颜色变深。病原体感染可能导致经血有异味,并伴随下腹坠胀、性交疼痛等症状。确诊后需规范使用抗生素治疗,如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
子宫内膜息肉、粘连或增生等器质性病变,会导致局部内膜脱落延迟。积存的陈旧血液氧化后呈黑色,可能伴随月经量突然减少。通过超声检查可发现内膜异常增厚或占位性病变,必要时需宫腔镜手术处理。
建议月经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及生冷饮食,每日更换棉质内裤并用温水清洗外阴。可适量食用红枣、猪肝等补血食物,长期出现黑色经血且伴随严重痛经时,需进行妇科超声和激素水平检测。40岁以上女性突然出现经血颜色改变,应排除子宫内膜癌变风险,定期体检尤为重要。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调节内分泌功能,减少月经异常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