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避孕药后仍可能怀孕,主要原因包括服药不规律、药物相互作用、个体吸收差异、呕吐或腹泻影响药效以及避孕药本身有效率并非100%。
避孕药需严格按周期服用,漏服或延迟服药超过12小时会显著降低避孕效果。短效避孕药通常需连续21天服用后停药7天,若漏服1片需在24小时内补服,漏服2片以上则需采取额外避孕措施。长效避孕药对服药时间要求更为宽松,但仍需每月固定时间服用。
抗生素如利福平、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等肝酶诱导剂会加速避孕药代谢,降低血药浓度。部分抗真菌药、镇静剂和中草药如圣约翰草也可能影响药效。服用这些药物期间建议配合屏障避孕法。
胃肠道功能异常如克罗恩病、乳糜泻等疾病会影响药物吸收。体重指数超过30的女性,避孕药有效成分在体内分布容积增大,可能导致血药浓度不足。这类人群建议选择避孕环或皮下埋植剂等长效方法。
服药后2小时内发生呕吐,药物可能未完全吸收。严重腹泻每日水样便超过3次持续48小时以上也会影响吸收。这两种情况需参照漏服处理,及时补服并采取辅助避孕措施。
理想使用下短效避孕药有效率约99%,但实际使用中因人为因素可能降至91%。紧急避孕药对体重超过70kg女性效果明显下降。所有激素避孕法都不能完全避免宫外孕风险,约占避孕失败妊娠中的5%。
建议使用避孕药期间配合基础体温监测或排卵试纸,发现异常出血或月经延迟及时验孕。可选择含雌激素剂量较高的复方制剂如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或铜制宫内节育器提高避孕可靠性。日常注意记录服药时间,避免与影响药效的食物同服,每年进行妇科检查评估避孕方式适应性。体重波动较大者建议每3-6个月复查激素水平,必要时调整避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