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服用避孕药可能引发恶心呕吐、乳房胀痛、月经紊乱、情绪波动和血栓风险升高等副作用。避孕药副作用主要与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常见类型包括短效避孕药、紧急避孕药和长效避孕药。
避孕药中的雌激素会刺激胃黏膜,约30%女性在服药初期出现轻微恶心,通常2-3个月后逐渐适应。空腹服药会加重症状,建议随餐或睡前服用。若持续呕吐超过24小时可能影响药效,需及时补服或采取其他避孕措施。
孕激素成分会促使乳腺导管扩张,导致乳房敏感、胀痛或触痛感。这种反应多出现在用药前3个周期,可通过穿戴支撑型内衣缓解。若发现乳房硬块或持续疼痛超过两周,需排查乳腺增生等病理因素。
短效避孕药可能使经量减少50%-80%,部分女性出现突破性出血。紧急避孕药会导致当月月经提前或推迟7-10天,周期紊乱可能持续2-3个月。连续3个月经周期异常需就医检查子宫内膜状态。
合成孕激素可能干扰5-羟色胺分泌,15%-20%使用者出现抑郁倾向、焦虑或情绪低落。含有屈螺酮成分的避孕药对情绪影响较小。建议记录情绪变化周期,持续超过6周应考虑更换避孕方式。
含炔雌醇的避孕药会使静脉血栓风险增加2-4倍,吸烟者、肥胖女性风险更高。表现为突发腿肿、胸痛或呼吸困难时需立即就医。新型避孕药如含雌二醇戊酸酯的制剂血栓风险较低。
服用避孕药期间建议每日补充400μg叶酸和1000mg钙,规律进行瑜伽、游泳等低冲击运动有助于缓解副作用。避免同时服用圣约翰草、抗生素等影响药效的物质,每年需进行肝肾功能、血压和乳腺检查。不同体质对激素反应差异较大,若副作用持续加重或出现视觉障碍、严重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应及时咨询妇科医生调整避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