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早熟可通过第二性征提前发育、骨龄超前、激素水平异常等表现判断,主要与遗传、环境激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肥胖、外源性激素摄入有关。
女孩8岁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岁前月经来潮,男孩9岁前睾丸增大或阴毛生长需警惕。可通过儿科内分泌科检查乳腺/睾丸B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发试验确诊。治疗上中枢性性早熟常用GnRH类似物如亮丙瑞林,外周性早熟需针对病因如切除卵巢肿瘤。
年生长速度超6厘米且骨龄超前实际年龄1岁以上提示异常。腕关节X线片显示骨骺提前闭合是重要依据。抑制骨龄进展需联合生长激素治疗,同时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加剧激素分泌。
血清FSH、LH、雌二醇/睾酮水平异常升高具有诊断价值。夜间脉冲式分泌监测可区分真性/假性早熟。假性早熟需排查肾上腺疾病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或卵巢囊肿。
头颅MRI排除下丘脑错构瘤等中枢病变,盆腔超声检查卵巢/子宫发育状态。确诊肿瘤需手术干预,特发性中枢性早熟可采用甲羟孕酮等药物抑制发育。
长期接触双酚A等环境雌激素、误服避孕药、过量摄入蜂王浆可能导致假性早熟。需立即切断暴露源,必要时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如来曲唑阻断雌激素转化。
日常避免高糖高脂饮食,推荐豆浆等植物雌激素调节食品,每天保证60分钟跳绳等纵向运动。密切监测身高变化曲线,心理上减少孩子因发育差异产生的焦虑,内衣选择需适应身体变化。存储沐浴露等日用品远离塑化剂,每年骨龄检测不建议超过1次。持续性发育进展或预测成年身高低于150厘米需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