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药和人工流产均可能对身体造成影响,前者以激素干扰为主,后者直接损伤生殖系统。科学避孕、紧急避孕药使用、药物流产风险、手术流产伤害、术后恢复是关键考量因素。
短效避孕药通过低剂量雌激素和孕激素抑制排卵,需每日定时服用,避孕成功率超99%。长效避孕针如甲羟孕酮每3个月注射一次,可能引起月经紊乱。宫内节育器通过局部释放激素或铜离子干扰受精,适合长期避孕需求。
左炔诺孕酮片需在无保护性行为后72小时内服用,越早效果越好,可能导致恶心和月经周期改变。乌利司他醋酸酯可将时间窗延长至120小时,但频繁使用会扰乱内分泌系统,一年内使用不宜超过2次。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适用于49天内妊娠,需严格在医生监督下进行,存在10%不全流产风险需二次清宫。常见副作用包括剧烈腹痛、大出血和持续阴道流血,可能引发子宫内膜炎等并发症。
负压吸引术适用于10周内妊娠,存在子宫穿孔和宫腔粘连风险。钳刮术针对10-14周妊娠,操作难度大易损伤宫颈。中期引产需住院处理,可能引发羊水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不孕风险增加3-5倍。
流产后需卧床休息3-5天,1个月内禁止盆浴和性生活。服用益母草颗粒促进子宫收缩,头孢类抗生素预防感染。定期B超复查宫腔情况,出现发热或持续出血需立即就医。
流产后饮食宜补充高铁高蛋白食物,如猪肝汤和鲫鱼豆腐汤,避免生冷辛辣。适度散步促进血液循环,术后两周起可进行凯格尔运动。避孕药使用者需每年检查肝功能,长期服用可能增加血栓风险。科学避孕能避免90%以上非意愿妊娠,正确使用避孕套还能预防性传播疾病。任何避孕方式选择前应咨询妇科根据年龄、健康状况和生育计划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