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溢液可能由乳腺导管扩张、内分泌紊乱、乳腺炎症、药物刺激或肿瘤引起,需根据性状和伴随症状判断病因。
乳腺导管扩张常见于40岁以上女性,导管内油脂性分泌物逆流导致。典型表现为单侧多孔淡黄色溢液,偶伴乳晕区肿块。治疗采用导管切除术或局部热敷,药物可选头孢类抗生素预防感染。
催乳素水平异常升高是主因,常见于垂体瘤、甲减或避孕药使用人群。特征为双侧多孔乳汁样分泌物,血液检测显示PRL>25ng/ml。溴隐亭等多巴胺激动剂可调节激素,必要时行垂体瘤切除术。
哺乳期乳腺炎或浆细胞性乳腺炎均可引发脓性溢液。伴随红肿热痛症状,细菌培养可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治疗需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脓肿形成时穿刺引流,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乳头。
长期服用抗抑郁药如氟西汀、胃药如雷尼替丁或避孕药可能干扰催乳素分泌。停药后2-3周溢液通常消失,必要时可用维生素B6辅助调节。
导管内乳头状瘤表现为单孔血性溢液,乳腺癌可能伴随橘皮样皮肤改变。钼靶和导管镜检查可确诊,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恶性病变需配合放疗化疗。
日常避免过度刺激乳头,穿着透气棉质内衣。饮食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摄入,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每周3次有氧运动帮助调节内分泌,哺乳期女性需正确排空乳汁。血性、持续性溢液或伴随肿块需立即就医,非哺乳期出现乳汁样分泌物应检查垂体功能。定期乳腺超声检查对40岁以上女性尤为重要,绝经后突发溢液需警惕恶性肿瘤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