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期同房可能引发感染、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问题,主要与免疫力下降、宫口开放、经血逆流等因素相关。
月经期间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酸碱平衡被打破,抗菌能力减弱。此时同房易将外界细菌带入生殖道,增加阴道炎、盆腔炎风险。建议使用避孕套降低感染概率,若出现瘙痒、异味需及时就医,常用药物包括甲硝唑栓、克霉唑阴道片、氟康唑口服制剂等。
经期宫颈口处于扩张状态以便经血排出,性行为可能促使细菌上行感染子宫腔。临床常见继发性输卵管堵塞多与经期感染有关。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多西环素、阿奇霉素等联合用药,严重者需宫腔灌注治疗。
性高潮时子宫收缩可能推动经血通过输卵管进入盆腔,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确诊后可采用假孕疗法如炔诺酮、假绝经疗法戈舍瑞林或腹腔镜手术切除异位病灶,疼痛明显者可服用布洛芬缓解。
经血作为细菌培养基,与精液混合后更易滋生微生物。建议同房后立即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阴道冲洗器。出现发热、下腹痛需排查急性盆腔炎,超声检查可发现输卵管增粗或盆腔积液。
经期盆腔充血可能加重性交疼痛感,部分女性会产生心理排斥。伴侣应充分尊重意愿,可通过爱抚等非插入式亲密行为维持情感联结。瑜伽冥想或温水坐浴有助于放松盆底肌肉。
经期需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每日更换内裤并用沸水烫洗。饮食多摄入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避免生冷辛辣刺激。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但禁止游泳、盆浴。经期结束后3天再恢复同房更为安全,长期经期性行为可能造成慢性妇科疾病,建议每年进行TCT和HPV联合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