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果肉发黑可能由氧化反应、低温冻伤、真菌感染、机械损伤或成熟过度导致,需根据具体原因处理。
梨肉接触空气后发生酶促褐变,多酚氧化酶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黑色素。切开后立即用柠檬汁或盐水浸泡可减缓氧化,已变黑部分不影响食用安全,但口感可能稍差。
冷藏温度低于4℃时细胞结构受损,冰晶刺破细胞膜导致褐变。轻微冻伤可切除发黑部分食用,严重冻伤伴随发酵味需丢弃。储存时用保鲜膜包裹果蒂减少冷害。
链格孢菌等病原体侵入形成黑褐色病斑,常伴随腐烂异味。霉变区域需扩大切除1cm以上健康果肉,霉斑超过果核三分之一应整颗丢弃。储存前用1%小苏打水清洗可抑制霉菌。
运输碰撞导致细胞破裂释放酚类物质,受伤处逐渐褐变。表皮完好的轻微磕碰可尽快食用,伴随汁液渗出的损伤易滋生细菌需丢弃。
过熟梨子果糖转化为酒精,果肉出现半透明褐变并散发酒味。轻微酒味可做熟食加工,发酵严重伴有酸腐味则不可食用。常温存放避免叠压可延缓过熟。
日常储存选择阴凉通风处,未切开梨子常温保存更佳。每日摄入200-300克梨肉有助于补充膳食纤维,维生素C与钾元素。出现大面积黑斑伴随黏液分泌时需停止食用,糖尿病患者需控制摄入量避免血糖波动。表皮完好的梨子冷藏保存不超过7天,切开后需密封并24小时内食用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