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碗筷传播的疾病主要包括消化道传染病和部分呼吸道疾病,常见类型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手足口病、伤寒等。
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共用餐具传播,感染者口腔分泌物污染餐具后,他人接触可能被传染。该菌会引发胃炎、胃溃疡,治疗需采用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疗程10-14天。
甲肝病毒经粪-口途径传播,被污染的餐具是重要媒介。患者会出现黄疸、乏力症状,确诊后需隔离治疗。临床使用护肝药物如甘草酸制剂、维生素支持疗法,重症需注射免疫球蛋白,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
柯萨奇病毒A16和EV71型通过唾液污染餐具传播,儿童易感。表现为口腔疱疹和手足皮疹,治疗以对症为主:使用布洛芬退热、康复新液漱口,皮肤疱疹涂抹炉甘石洗剂,重症需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伤寒沙门氏菌通过被污染的食物餐具传播,典型症状为持续高热、玫瑰疹。治疗首选第三代头孢如头孢曲松或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同时需补充电解质溶液,严重肠穿孔需手术修补。
HEV病毒经消化道传播,共用碗筷是风险因素。孕妇感染易重症化,治疗以休息护肝为主,急性期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慢性患者需使用利巴韦林抗病毒。
预防餐具传播疾病需做到分餐制或使用公筷,耐高温餐具应煮沸消毒15分钟以上。日常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富含锌的牡蛎等海产品,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出现持续发热、腹泻等症状时,需将个人餐具单独消毒并及早就医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