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溢液可能由乳腺导管扩张、内分泌紊乱、乳腺炎症、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引起,需结合颜色、性状及伴随症状综合判断。
乳腺导管扩张症常见于40岁以上女性,导管内油脂性分泌物堆积导致乳头溢出黄色或绿色粘稠液体。触诊可发现乳晕下条索状肿块,超声检查显示导管增宽。治疗采用导管切除术或局部抗生素如头孢氨苄、多西环素控制感染,每日热敷15分钟促进分泌物排出。
泌乳素瘤或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导致催乳素升高,引发双侧乳头清亮乳汁样溢液。血清泌乳素检测超过25ng/ml需考虑垂体MRI检查。药物治疗首选溴隐亭2.5mg/日、卡麦角林0.25mg/周,配合维生素B6200mg/日调节内分泌。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表现为单侧脓性溢液伴红肿热痛,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占70%。需穿刺引流脓液并静脉注射苯唑西林1g/6h,非哺乳期患者可口服左氧氟沙星500mg/日。局部外敷金黄散可减轻炎症反应。
80%单孔血性溢液患者存在导管内乳头状瘤,乳管镜可见桑椹样新生物。微创手术采用乳管镜下电切术,传统术式选择区段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后需每半年复查乳腺超声,复发率约5-10%。
导管内癌早期表现为单侧浆液性或血性溢液,钼靶显示簇状钙化灶。确诊需空心针活检,治疗方案根据分期选择保乳手术肿瘤<3cm或全乳切除,配合放疗50Gy/25次和他莫昔芬20mg/日内分泌治疗。
日常避免挤压刺激乳头,穿着无钢圈透气内衣。饮食增加十字花科蔬菜西兰花、卷心菜摄入,限制蜂王浆等雌激素含量高的食物。每月月经结束后第7天进行乳房自检,出现溢液持续超过1周或伴随皮肤橘皮样改变时需立即就诊乳腺专科。适当进行游泳、瑜伽等上肢伸展运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