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无晨勃可能与激素水平下降、心理压力、血管功能异常、慢性疾病或药物副作用有关,需排查生理及心理因素。
睾酮水平降低是常见原因,男性30岁后睾酮每年下降1%-2%。建议上午9点前抽血检测性激素六项,若低于正常值成年男性2.8-8.8ng/mL,可遵医嘱补充十一酸睾酮胶丸或注射绒促性素。日常多吃生蚝、动物肝脏等富含锌食物。
焦虑抑郁会抑制勃起反射,持续两周以上需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效果显著,每天练习腹式呼吸10分钟,睡前进行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避免睡前刷手机,保持7小时优质睡眠。
阴茎海绵体动脉供血不足占器质性病变的70%。建议做阴茎血流多普勒超声,确诊后可选择口服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等PDE5抑制剂,严重者需进行阴茎血管重建术。每天快走30分钟改善循环。
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出现无晨勃需警惕血管神经病变。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6.5%以下,血压维持在130/80mmHg以内。二甲双胍联合西地那非可改善糖尿病性ED,但需监测肝肾功能。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降压药倍他乐克可能抑制勃起。就诊时携带用药清单,医生可能调整为安非他酮、缬沙坦等对性功能影响较小的替代药物。避免自行服用壮阳保健品。
建议记录3个月晨勃频率,配合血糖血压监测。饮食增加洋葱、核桃等含硫氨基酸食物,每周3次深蹲训练增强盆底肌。40岁以上男性每年检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排除前列腺疾病影响。夜间勃起监测仪可区分心理性与器质性病因,三甲医院泌尿科可预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