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筷子夹菜可能传播的疾病主要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口腔疱疹、手足口病等病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唾液污染的筷子传播,感染后可能引发胃炎或胃溃疡。治疗采用三联疗法: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克拉霉素联合阿莫西林杀菌。日常需分餐制,感染者餐具需煮沸消毒,避免共用餐具夹取食物。
甲肝病毒经粪-口途径传播,被污染筷子接触食物后具有传染性。急性期需卧床休息,使用甘草酸二铵护肝,肌苷改善代谢,必要时静脉补充维生素。接种疫苗是最有效预防手段,集体用餐提倡公筷制。
与甲肝传播途径相似,孕妇感染风险较高。治疗以保肝为主,选用水飞蓟宾胶囊、还原型谷胱甘肽,重症需人工肝支持。避免生食海鲜,家庭用餐建议采用颜色区分个人专用筷。
HSV-1病毒通过筷子接触口腔溃疡面传播。发作期口服阿昔洛韦,局部涂抹喷昔洛韦乳膏,疼痛明显可用利多卡因凝胶。保持口腔卫生,疱疹结痂前避免共用餐具,儿童餐具需每日蒸汽消毒。
柯萨奇病毒通过唾液污染餐具传播。对症使用布洛芬退热,咽痛可用开喉剑喷雾,皮疹涂抹炉甘石洗剂。患儿隔离期间使用单独餐具,56℃以上热水浸泡餐具30分钟可灭活病毒。
预防筷子传播疾病需培养良好用餐习惯,推行公筷公勺制度。餐具定期煮沸消毒15分钟或使用消毒柜,木质筷子每3个月更换。饮食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鲜枣增强免疫力,适当进行八段锦等温和运动改善体质。家庭成员出现消化道症状时应及时检测幽门螺杆菌,外出就餐可随身携带折叠餐具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