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与月经存在直接关联,女性月经量过多或周期过长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月经失血量过大、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慢性疾病消耗及遗传性血液疾病。
正常月经期失血量为20-60毫升,超过80毫升可能引发贫血。部分女性存在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疾病,会导致经期延长或经量增多,持续失血使体内铁储备耗竭,形成缺铁性贫血。这类患者常伴随乏力、头晕等典型贫血症状。
月经期间铁需求较平日增加1.5-2倍。若饮食中缺乏红肉、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富铁食物,或存在过度节食行为,无法弥补月经造成的铁流失。素食者更需注意植物性铁吸收率仅为动物性铁的1/3,需搭配维生素C促进吸收。
胃肠道疾病如萎缩性胃炎、乳糜泻会影响铁吸收。长期服用抑酸药物或浓茶咖啡等含多酚类物质,也会抑制铁质吸收。这类人群即使经血量正常,仍可能因吸收率低下导致贫血。
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会加速红细胞破坏,同时月经失血叠加消耗,易发展为重度贫血。这类患者除贫血症状外,往往伴有原发病的特定表现如心悸、水肿等。
地中海贫血等遗传性血红蛋白病女性患者,本身造血功能存在缺陷,月经失血会加剧贫血程度。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这类贫血单纯补铁效果有限。
月经相关性贫血预防需针对性补充含铁食物如鸭血、菠菜,搭配猕猴桃等维生素C丰富的水果提升吸收率。建议经期女性每半年检测血常规,出现经期超过7天、每小时需更换卫生巾等情况应及时妇科就诊。规律进行瑜伽、快走等温和运动可改善血液循环,避免经期剧烈运动加重失血。长期贫血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铁剂,并排查潜在妇科疾病。
关键词: 月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