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强调“上医治未病”。
普通老百姓读《黄帝内经》可能多少有些费劲,今天就跟小固一起来学习《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吧!
知足常乐,摆脱欲望的枷锁。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意思是说,吃什么东西都觉得好吃,穿什么衣服都觉得舒服,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适应,要有知足常乐的心态。
心里想着食物美、衣服好、热爱生活,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平衡的心态。如果永远戴着欲望的枷锁,很难保障身心健康。
工作和休息是一对阴阳,要平衡。
《黄帝内经》有个很重要的养生法则叫:“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即是强调阴阳的平衡。工作和休息也是一对阴阳,工作属于“阳”,休息就像“阴”,休息不够,就会打破阴阳平衡,让健康的天平出现问题。
说到休息,有的人认为睡觉就是休息,其实对于久坐在办公室工作的人而言,适当的体力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都是很好的休息方式。
《灵枢·官能》中说:“缓节柔筋而心调和者,可使导引行气。”即是如果没时间锻炼,不妨进行意念运动。比如闭上双眼联想自己正在登山,周围风景是多么优美,脚是怎样一步步地往上攀登的。这样的意念运动,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起到心灵与身体互动的作用,从而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消除疲劳。
身体要休息,精神也要放松。
《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治疗效果不尽人意?回答是:“神不使也。”也就是说,患者在精神上不配合治疗,导致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很多人心里装了太多事,即使是生病也被工作压着,虽然吃着降压药、降糖药,但效果还是不理想。
精气神就像我们健康的卫士,一旦失去它们,长期被紧张、焦虑、压抑的情绪占据,健康的城堡也会渐渐沦陷。所以《黄帝内经》中强调意志的积极作用,如果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就会“外内相失”。
常说算了、不要紧、会过去的。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热的意思)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这里所说的气并不仅仅指生气,而是指人体的物质基础。人要百病不侵,就要学会养气、护气。
气既不能不足,也不能有余,更不能不畅。比如过度劳累会导致气虚;人体气有余则容易患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而气不畅也就是气滞,则容易血淤,可能会引发肿瘤等健康问题的发生。
除了注意饮食起居的调理,更重要的是要保持气机通畅。不妨记住三句话:算了、不要紧、会过去的。遇到任何困难纷争,有了这三句话,都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是泻还是补要看身体需求。
海参、冬虫夏草、人参等补品,对于有高血压的人群来说,吃了还可能会加重病情。
中医讲究“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人体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补的。比如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痛风等健康问题的人群则宜泻不宜补,可以借助药物、拍打经络,以及饮食调理等来“泻”。
如果是气血两虚的人群,则可适当用人参、冬虫夏草等中草药进行补益。
不违四时,顺应自然。
《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句话叫“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就是说要回避与自然法则相违背的事情。比如夏天,自然界是生发的,那么人也应该多运动,多出汗,排出身体里积蓄了一个冬天的“垃圾”。
根据事物的规律“无为而治”,自然就可以得到健康的“真气”。所谓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巧作为,尊重规律。
《黄帝内经》讲养生,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随缘随性,也就是和生存的外在环境,和自己的身体和谐相处。
小固有话说:
“建议初学者可以先读《黄帝内经·素问》前几章,这部分与预防、保健、养生相关的内容较多,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