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期肚子疼可能由原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子宫腺肌症、经血排出不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热敷、药物缓解、饮食调节、适度运动、就医治疗等方式改善。
前列腺素分泌过多导致子宫收缩过强,是年轻女性痛经的常见原因。疼痛多出现在月经前1-2天至经期第2天,表现为下腹坠胀或痉挛性疼痛,可能伴随腰酸、恶心等症状。保持腹部保暖、饮用姜茶有助于缓解症状,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等止痛药。
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外,经期时异位内膜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疼痛。疼痛呈进行性加重,可能伴随性交痛、排便痛。腹腔镜检查可确诊,治疗需根据病情选择激素类药物或手术治疗,同时建议避免经期剧烈运动。
生殖系统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经期盆腔充血加重,疼痛多为持续性隐痛,可能伴有异常分泌物、发热等症状。需通过妇科检查和白带常规确诊,急性期需足疗程抗生素治疗,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并保持外阴清洁。
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病变,常见于经产妇。疼痛特点为经量增多伴逐渐加重的痛经,妇科检查可触及均匀增大的子宫。轻症可采用短效避孕药控制症状,重症需考虑子宫切除术,日常建议减少高雌激素食物摄入。
子宫位置异常或宫颈管狭窄可能导致经血滞留,引发胀痛感。疼痛多集中于下腹正中,经血流出后缓解。膝胸卧位有助于改善子宫后倾引起的淤血,先天性宫颈狭窄需手术扩张,日常可进行骨盆操改善血液循环。
经期腹痛期间建议选择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羹,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每日进行30分钟低强度运动如瑜伽或散步,促进盆腔血液循环。穿着宽松衣物并使用暖宝宝热敷下腹,疼痛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发热、晕厥等症状应及时妇科就诊。记录月经周期和疼痛特点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经期前后适量补充镁元素和维生素B族可能缓解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