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多少主要受激素水平、子宫内膜状态、生活方式、疾病因素及药物影响。常见影响因素包括雌激素与孕酮比例失衡、子宫肌瘤或腺肌症、过度节食或肥胖、甲状腺功能异常以及避孕药等激素类药物使用。
雌激素促进子宫内膜增厚,孕酮则调控其脱落。当两者比例失调时,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雄激素偏高,或黄体功能不足导致孕酮分泌减少,可能出现月经量过少。反之,雌激素持续刺激而无孕酮对抗时,可能引发经量增多甚至突破性出血。
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尤其是黏膜下肌瘤会增大内膜表面积导致经量增多,而宫腔粘连、结核性内膜炎等则会破坏内膜基底层,造成经量显著减少。人工流产术后内膜损伤也是常见继发性月经过少的原因。
长期极端节食导致体脂率低于17%时,下丘脑功能受抑制引发闭经或经量锐减。相反,肥胖女性脂肪组织中芳香化酶活性增高,雌激素持续分泌易致经量增多。剧烈运动、精神压力等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轴同样会干扰月经量。
甲状腺功能减退会降低代谢率,伴随月经过少或周期延长;甲亢则可能引起经量增多。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经期出血量常明显增加且不易停止。
含雌激素的避孕药可能使经量减少,而紧急避孕药因孕激素冲击可能导致撤退性出血量异常。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会延长出血时间,部分抗抑郁药通过影响泌乳素分泌间接改变月经量。
维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对月经健康至关重要,建议每日摄入含铁丰富的动物肝脏或菠菜预防贫血,每周进行3次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或游泳。经期避免剧烈运动与寒凉饮食,持续出现月经量超过80毫升约浸透16片标准卫生巾或少于5毫升仅点滴出血时,需排查子宫畸形、内分泌肿瘤等器质性疾病。30岁以上女性建议每年进行妇科超声与甲状腺功能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