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过程中主要发挥调节作用,包括促进细胞分裂、延缓衰老、调控开花结果等生理功能。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五大类。
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植物激素,主要分布在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它能促进细胞伸长,影响顶端优势,在植物向光性和向地性生长中起关键作用。生长素还能诱导不定根形成,常用于园艺扦插繁殖。浓度过高时反而会抑制生长,这种双重调节特性使其成为重要的生长调控物质。
赤霉素能打破种子休眠,促进发芽,显著促进茎秆伸长。在农业生产中常用于处理休眠种子,提高发芽率;也能促使葡萄等水果无核化,增加果实大小。赤霉素还能延迟叶片衰老,与生长素协同作用影响开花过程。
这类激素主要促进细胞分裂,与生长素共同调控器官分化。在组织培养中,适当比例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能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芽或根。细胞分裂素还能延缓叶片衰老,维持叶绿素含量,提高植物抗逆性。
脱落酸是重要的生长抑制剂,能促进器官脱落和休眠。在干旱等逆境条件下,脱落酸含量迅速升高,促使气孔关闭减少水分流失。它能拮抗生长素和赤霉素的作用,调控种子休眠和萌发,在秋季促进叶片脱落准备越冬。
乙烯是唯一的气态植物激素,主要促进果实成熟和器官衰老。催熟香蕉、番茄等水果就是利用乙烯的这一特性。乙烯还能诱导花朵凋谢,促进叶片和果实脱落。在淹水等胁迫环境下,乙烯大量产生会导致植物异常生长反应。
合理利用植物激素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种植过程中可通过叶面喷施、浸种等方式补充外源激素,但需注意浓度控制。不同生长阶段应选择适宜激素组合,如生长期使用生长素和赤霉素促进营养生长,结果期配合细胞分裂素提高坐果率。同时要结合科学施肥、水分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才能充分发挥植物激素的调控效果。过量使用激素可能导致药害,建议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规范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