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期间必须进行艾滋病筛查。艾滋病病毒可能通过母婴传播,早期检测可采取干预措施降低胎儿感染风险,主要检测方式包括抗体检测、核酸检测、抗原抗体联合检测等。
艾滋病病毒可通过胎盘、分娩过程或母乳喂养传播给胎儿。未经干预的母婴传播率可达15%-45%,但通过规范治疗可降至1%以下。孕期检测能及时发现感染者,为阻断传播争取时间窗口。
孕早期推荐采用抗原抗体联合检测第四代检测,窗口期可缩短至14-21天。核酸检测适用于高危孕妇复查,能更早发现感染。抗体检测作为基础筛查手段,需注意孕晚期可能出现假阴性。
确诊阳性孕妇需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齐多夫定、拉米夫定等三联方案。妊娠34-36周需评估病毒载量,分娩方式选择需结合病毒抑制情况。新生儿出生后需在6小时内开始预防性用药。
我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将HIV检测纳入孕产期常规检查项目。各地妇幼保健机构提供免费筛查服务,拒绝检测可能影响后续产检流程。检测结果严格保密,不影响正常就医权益。
艾滋病配偶或性伴侣、静脉药瘾者等高危人群,建议孕前3个月完成筛查。梅毒合并感染者需同步检测病毒载量。既往阴性孕妇在孕晚期发生高危行为,需在孕36周重复检测。
备孕夫妇应提前3-6个月进行传染病筛查,孕期保持单一性伴侣。确诊孕妇需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每日补充叶酸400微克。适度进行孕妇瑜伽等低强度运动,避免接触生肉和宠物粪便。定期监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分娩后6周内避免母乳喂养。新生儿需在出生后48小时、6周和3个月完成HIV核酸检测,18个月后进行最终血清学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