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假是女性生殖健康的重要生理标志,其规律性直接反映内分泌系统、生育能力及整体健康状况。主要功能包括排出子宫内膜、调节激素水平、反映生育潜能,同时与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风险存在关联。
规律月经周期是卵泡发育和排卵的外在表现,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与再生为受精卵着床提供条件。月经紊乱可能提示多囊卵巢综合征、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等影响生育的疾病,临床统计显示约30%的不孕症患者存在月经异常。
月经周期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精密调控,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维持女性第二性征、骨密度及代谢平衡。围绝经期月经紊乱往往伴随潮热、情绪波动等更年期症状,提示激素水平波动。
月经周期、经量及伴随症状是妇科疾病的晴雨表。痛经可能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量过多需警惕子宫肌瘤,闭经则可能与垂体瘤或甲状腺疾病相关。国际妇产科联盟建议月经周期21-35天均为正常范围。
雌激素通过调节脂代谢保护心血管系统,研究显示绝经后女性冠心病风险增加2-3倍。规律月经周期中孕激素的周期性分泌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月经紊乱女性患2型糖尿病风险显著升高。
经前期激素变化影响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分泌,约80%女性经历轻度经前情绪波动,3-8%达到经前期烦躁障碍诊断标准。月经周期规律性与压力水平、睡眠质量呈现显著相关性。
建议女性建立月经健康档案,记录周期长度、经期天数、经量变化及伴随症状。日常注意腹部保暖,适量补充铁、维生素B族等营养素,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出现周期持续紊乱、严重痛经或经量异常时,应及时进行妇科超声和性激素六项检查。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稳定,35岁以上女性建议每年进行妇科体检和乳腺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