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多可能是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症、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的表现。月经量多的原因主要有内分泌紊乱、子宫结构异常、血液系统疾病、药物影响、慢性炎症等。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异常会导致雌激素水平过高或孕激素不足,引起子宫内膜过度增生。长期精神压力大、过度节食、肥胖等因素都可能干扰内分泌平衡。这种情况可通过激素六项检查确诊,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短效避孕药或孕激素类药物调节周期。
子宫肌瘤尤其是黏膜下肌瘤会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子宫腺肌症会导致子宫肌层增厚,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经期出血量增加。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子宫形态异常,根据病情可能需要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或进行宫腔镜手术。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凝血功能障碍疾病会延长出血时间。这类患者可能伴有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症状,需要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可能涉及输注血小板或凝血因子。
长期使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可能影响凝血功能,某些激素类药物会干扰子宫内膜正常脱落。如果怀疑药物有关,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不要自行停药。
盆腔炎、子宫内膜结核等慢性炎症会导致子宫内膜充血水肿,血管脆性增加。患者常伴有下腹坠痛、白带异常等症状,需要通过妇科检查、病原体检测确诊。治疗包括抗生素应用和物理治疗,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清除病灶。
月经量多的女性日常应注意记录月经周期和出血量,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饮食上多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红肉等预防贫血,保证充足睡眠。如果出现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或出血持续超过7天,应立即就医。定期妇科检查能帮助早期发现子宫和卵巢病变,40岁以上女性建议每年进行宫颈癌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