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调理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饮食干预、情绪管理、中医调理和药物治疗等方式实现。月经不调可能由内分泌紊乱、营养不良、精神压力、妇科疾病或体质偏颇等因素引起。
保持规律作息是调节月经的基础。长期熬夜会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建议每晚11点前入睡。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体重波动超过10%可能引发闭经。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的雌激素水平下降。
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预防缺铁性贫血引发的月经量少。适量补充维生素E含量高的坚果类食物,有助于调节雌激素。经期前后可饮用姜枣茶或红糖水,但阴虚火旺体质者需避免过度温补。减少咖啡因和冷饮摄入,避免血管收缩加重痛经。
长期焦虑抑郁会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异常。正念冥想和腹式呼吸能降低皮质醇水平,每天练习15-20分钟。建立规律社交活动,每周至少2次亲友互动。严重情绪障碍可寻求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对经前期综合征改善率达60%以上。
气滞血瘀型表现为经血紫暗有块,适合服用益母草颗粒。气血两虚型经量少色淡,可考虑乌鸡白凤丸。肾阳虚型伴腰膝酸冷,右归丸有一定调理作用。艾灸关元、三阴交等穴位每周2-3次,每次15分钟。中药调理需持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需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
黄体功能不足可短期使用黄体酮胶囊。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可能需要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甲状腺功能异常需补充优甲乐或抗甲状腺药物。子宫内膜息肉等器质性疾病需宫腔镜手术。所有药物治疗需在妇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定期复查激素六项和超声。
建立月经周期记录表,连续监测基础体温变化,观察宫颈黏液性状。经期避免盆浴和性生活,选择透气棉质卫生巾并每2-3小时更换。冬季注意腰腹部保暖,夏季空调环境不宜低于26℃。每年进行妇科常规检查,包括超声和宫颈癌筛查。突发严重腹痛或经期超过10天应及时就医,排除宫外孕或子宫内膜病变等急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