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刚刚恋爱时,总想无时无刻的黏在一起,此时的爱情,会用一种充满肉欲和激情的形式体现出来。无时无刻不想发泄这种欲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激情开始渐行渐远,性爱已经不是一件经常发生的事了。如何让爱情愈久弥新,是摆在许多人面前的婚姻难题。
有人说这是个无解之题,因为激情只能在新鲜出炉的伴侣身上存在,不可能长久保持。也有人说激情不再了,性也就没有了,没有性就没有了爱情,婚姻没法保鲜,只能靠关系和责任维持,性越来越不重要了。这些观点,其实都是对“如何拯救激情不再之后的性生活”这一问题的误读。解题的重点是审题,当你全方位理解“激情”和“性”以后,此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不加说明,人们往往会从狭义的角度去理解激情。这种激情实质就是强烈的性吸引。当一个崭新的伴侣出现的时候,ta的种种表现都能构成性刺激元素,所以人们会沉浸在层出不穷的性刺激环境里,应激性性欲明显增强,人们就需要用大强度的性行为缓解自己的性冲动,从对方身上满足自己的性需求。当人们的性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渴求度自然会下降,同样的性刺激引发的性反应就会减弱,但是这并不等于人们不再喜欢这样的性刺激物了。
如果说我们对激情的理解是狭义的,那么对性,我们的理解就更加狭义。人们对性行为评判的标准往往是指做爱的频率、高潮的次数、做爱的时间、勃起的硬度、润滑的速度、润滑液的量,这一切都是性交的要素。换句话说,人们普遍认为没有爱爱行为就没有性。
把最初两人经历的高度性兴奋、高频率、高潮迭起的爱爱一直保持下去,与其说是一种追求,不如说是一种误解。即使这种状态真的可以一直保持,其实也未必是人们喜欢的性生活。人类的性欲望本身就存在波浪式起伏,背景性性欲是一个平稳的基调,是性激素分泌引起的;应激性性欲是一个变化很大的范围,是性刺激引起的。应激性性欲的强度和性行为的发生有正相关。
当人们的性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对性刺激的反应就会减弱,应激性性欲就会减弱,性行为就会减少,甚至不一定发生,这是非常正常的人类性反应特点。性行为的发生不是目的只是个结果,满足性需求才是目的。人类都存在性需求,就像人类都有进食的需求一样。吃饱的人不会寻找食物,只有没吃饱的人才一直寻找食物;同理可证,只有性需求没满足的人才一直寻求性刺激。
激情不再的性生活其实是个伪命题,也并不见得需要拯救。人们应该思考的是,自己的性需求在伴侣关系中是否得到满足了,如果满足了就没必要刻意追求性交的各种“指标”;如果没满足,追求“指标”也是浮云,应该思考的是性生活质量低的原因,以及改进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