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后脑勺出现疙瘩可能由淋巴结肿大、毛囊炎、皮脂腺囊肿、外伤血肿或脂肪瘤等原因引起。多数情况属于良性病变,需结合具体症状判断是否需要就医。
儿童后枕部浅表淋巴结丰富,常见于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表现为黄豆至蚕豆大小的活动性包块,质地偏韧,可能伴随发热或咽痛。通常感染控制后2-3周自行消退,持续增大或红肿需排查结核等特殊感染。
局部毛囊细菌感染形成红色丘疹,中心可见脓头,触摸有压痛。多因出汗、搔抓或卫生不良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挤压,严重时可外用抗生素软膏治疗。
皮脂腺导管阻塞形成的囊性肿物,内容物为豆渣样分泌物。表面光滑且与皮肤粘连,继发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直径小于1厘米且无症状可观察,反复发炎需手术切除。
头部磕碰后皮下血管破裂形成的血包,初期呈紫红色伴压痛,2-3周逐渐吸收变硬。24小时内冷敷止血,后期热敷促进消散。若持续增大伴呕吐需排除颅骨骨折。
由脂肪细胞构成的良性肿瘤,触诊柔软无痛,生长缓慢。好发于皮下脂肪较厚部位,极少恶变。直径超过3厘米或影响活动时可考虑手术切除。
日常应注意观察疙瘩的变化情况,包括大小、硬度、活动度以及是否伴随疼痛、发热等症状。保持头皮清洁,避免孩子抓挠刺激患处。饮食上适当增加维生素C和蛋白质摄入,如新鲜果蔬、鸡蛋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若疙瘩持续增大超过2周、质地坚硬固定或伴随夜间疼痛、体重下降等异常表现,建议及时至儿科或皮肤科就诊,通过超声检查明确性质。避免自行用药或挤压处理,防止继发感染或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