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周期长度在3-7天属于正常范围,过长或过短都可能反映健康问题。月经持续时间主要受激素水平、子宫内膜厚度、凝血功能、精神压力、慢性疾病等因素影响。
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平衡直接影响子宫内膜脱落速度。黄体功能不足会导致月经缩短,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可能引起经期延长。激素紊乱可通过血液检查确诊,必要时需补充黄体酮或口服短效避孕药调节周期。
子宫内膜过厚时脱落时间延长,可能伴随痛经和血块增多,常见于子宫肌瘤或内膜息肉。宫腔镜检查能明确诊断,药物治疗无效时需手术切除病灶。内膜过薄则经量少且周期短,需排查人工流产史或宫腔粘连。
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缺乏会导致经期延长,可能伴有皮下瘀斑。需检查血常规和凝血四项,确诊后补充铁剂或维生素K。相反,血液高凝状态可能缩短经期,需警惕血栓风险。
长期焦虑会抑制下丘脑功能,导致月经周期紊乱。表现为经期突然缩短或淋漓不尽,通常伴随失眠、脱发。通过正念训练和心理疏导可改善,严重者需短期服用抗焦虑药物。
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延长经期并加重经前综合征,甲亢则可能减少经量。糖尿病和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也会影响月经,需要控制原发病。盆腔炎或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经期异常,往往伴随下腹坠痛。
保持月经记录有助于发现周期异常。建议每日摄入30mg铁元素预防贫血,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和寒凉饮食。每周3次有氧运动能改善盆腔血液循环,瑜伽和腹部按摩可缓解痛经。出现经期超过10天或不足2天、经血颜色发黑、大量血块等情况,应及时进行妇科超声和性激素六项检查。围绝经期女性月经变化需排除子宫内膜病变,青少年初潮后周期不稳定属正常现象,持续1年以上未规律需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