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症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原因包括性传播病原体上行感染、宫腔操作后感染、邻近器官炎症蔓延等。主要诱因有性生活卫生不良、多次人工流产、经期免疫力下降、阴道菌群失衡、慢性炎症未及时治疗。
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是最常见的性传播病原体,通过性接触进入阴道后上行至盆腔。不洁性行为、多个性伴侣会显著增加感染风险,这类感染往往伴有异常分泌物增多和性交疼痛症状。规范使用安全套可降低传播概率。
人工流产、刮宫术等宫腔操作可能破坏宫颈屏障,术中器械消毒不彻底或术后护理不当易导致细菌侵入。放置宫内节育器初期也可能引发暂时性炎症反应,通常表现为术后持续下腹坠痛伴低热。
阑尾炎、腹膜炎等腹腔炎症可能通过淋巴系统波及盆腔。肠结核、克罗恩病等肠道慢性炎症也可直接蔓延至生殖系统,这类情况常伴随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排便习惯改变。
经期宫颈口扩张使细菌更容易上行,经期游泳或盆浴可能引入病原体。频繁阴道灌洗会破坏酸性环境,削弱局部免疫力。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生殖道感染风险会明显升高。
急性阴道炎或宫颈炎未彻底治愈时,病原体可能潜伏并缓慢扩散。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条件致病菌过度繁殖也可能转为慢性盆腔炎,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腰骶部酸痛。
预防盆腔炎症需注意经期避免性生活与游泳,日常选择棉质透气内裤并单独清洗。规律作息增强免疫力,出现异常白带或下腹痛应及时就医。治疗期间建议伴侣同步检查,避免交叉感染。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可适量补充益生菌维持菌群平衡,急性发作期需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