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时出现少量杂质属于正常现象,主要与茶叶品种、加工工艺、冲泡方式等因素有关。常见杂质来源有茶毫脱落、茶碎沉淀、水质矿物质、茶具清洁度、茶叶储存环境等。
白茶、碧螺春等芽头茶表面密布绒毛茶毫,冲泡时部分脱落形成悬浮物。茶毫富含氨基酸和茶多酚,属于茶叶天然成分,饮用安全且能提升茶汤鲜爽度。可通过降低水温至85℃以下减少脱落量。
紧压茶普洱饼茶、茯砖茶撬取时易产生碎末,散茶在运输中也可能断裂。这些茶碎会沉淀形成底部杂质,建议先用茶滤网过滤。茶碎仍含有效成分,老茶客常将其煮饮充分利用。
硬水中的钙镁离子会与茶多酚结合产生絮状物,矿泉水冲泡时更明显。建议选用纯净水或软水,煮沸后静置2分钟再冲泡。部分地区自来水含铁量高会导致茶汤发暗,可安装净水器处理。
紫砂壶孔隙易积存茶垢,瓷杯釉面裂纹可能藏污纳垢。每次使用后需用热水冲洗,每周用食用碱或柠檬酸深度清洁。新茶具首次使用前建议煮沸消毒,避免窑灰等烧制残留物混入茶汤。
茶叶吸附性强,潮湿环境易霉变产生杂质团块,与樟脑等异味物品混放会污染。应将茶叶密封存放于阴凉干燥处,绿茶需冷藏保存。发现明显霉斑或异味时应停止饮用。
日常饮茶可观察杂质性状判断安全性:均匀分布的细微颗粒多为茶毫或矿物质,静置后分层属于正常物理现象;若出现棉絮状悬浮物、油膜或异味,则可能为霉菌污染或农药残留,需立即停止饮用。建议选用正规渠道购买的优质茶叶,冲泡前快速洗茶一次,既能去除表面杂质又可唤醒茶性。搭配适宜茶具和水温,既能提升口感又可减少杂质产生。存放超过两年的茶叶需特别注意检查是否变质,发酵茶也需定期通风防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