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和72小时紧急避孕药的选择需根据用药时效、副作用及适用场景综合判断,关键差异在于激素剂量、避孕成功率及身体耐受性。
24小时避孕药如左炔诺孕酮1.5mg需在无保护性行为后24小时内服用,避孕成功率约95%;72小时避孕药如米非司酮适用时间窗更宽,但超过48小时效果递减。紧急情况下优先选择24小时药物,错过时效则改用72小时类型。
24小时药多为单一大剂量孕激素,通过抑制排卵发挥作用;72小时药常含抗孕激素成分如米非司酮,阻止受精卵着床。前者可能引起恶心、乳房胀痛,后者或导致月经紊乱,需按体质选择。
24小时药适合健康育龄女性短期使用,肥胖女性效果可能降低;72小时药对体重影响较小,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慎用。重复使用均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一年内不超过3次。
服药后呕吐需补服,24小时药呕吐后2小时内补服全量,72小时药呕吐超过1小时无需补服。服药后仍有意外出血或月经延迟超1周,需排除妊娠可能。
紧急避孕药不能替代常规避孕,后续建议采用短效避孕药如优思明、避孕套或宫内节育器。多次使用紧急避孕药可能增加宫外孕风险,需加强避孕意识。
饮食上服药前后避免酒精和高脂食物,减轻肝脏负担;服药后出现腹痛或严重头痛应立即就医。日常保持适度运动如瑜伽或快走调节内分泌,长期避孕建议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紧急避孕药仅作为事后补救手段,正确使用避孕套仍是预防性传播疾病的基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