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药可能引起月经紊乱、胃肠道反应、血栓风险增加、内分泌失调及情绪波动,需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类型并定期监测。
避孕药通过激素调节抑制排卵,可能导致经量减少、周期不规律或突破性出血。短效避孕药停药后通常1-3个月恢复,紧急避孕药可能造成当月月经异常。持续异常需排查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必要时采用黄体酮周期疗法或改用含雌激素剂量更低的药物。
孕激素成分会刺激胃黏膜,常见恶心呕吐症状,多发于用药初期。建议随餐服用或选择含屈螺酮的新型避孕药。严重者可联用维生素B6或改用阴道环等非口服剂型,避免与咖啡、酒精同服加重刺激。
雌激素会增加凝血因子合成,长期服用者深静脉血栓概率升高2-4倍。35岁以上吸烟女性禁用,有家族史者应优先选择单纯孕激素制剂。服药期间出现腿肿、胸痛需立即就医,可考虑抗凝治疗或改用避孕贴。
外源性激素可能抑制垂体功能,导致乳房胀痛、体重增加或痤疮加重。含屈螺酮的避孕药能改善雄激素过高症状,严重痤疮患者可选用优思明。定期检测肝肾功能,避免与抗癫痫药、抗生素联用。
孕激素受体激活可能引发焦虑抑郁倾向,发生率约5%-10%。敏感人群建议选择含地诺孕素的新型药物,配合有氧运动调节。持续情绪障碍需心理干预,必要时更换屏障避孕法。
服用避孕药期间应保持低钠饮食,每日补充400μg叶酸预防营养素流失。每周3次30分钟快走可改善循环,避免长期卧床增加血栓风险。定期乳腺和宫颈检查不可少,40岁以上女性建议每年骨密度检测。出现视觉模糊、黄疸等严重反应需立即停药就医,避孕药与个体匹配度需通过3个月观察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