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服用避孕药可有效避孕,同时调节月经周期、改善痤疮、降低卵巢癌风险,但可能引发恶心、乳房胀痛等副作用。
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增厚宫颈黏液阻止精子穿透实现避孕,有效率超过99%。短效避孕药需每日固定时间服用,漏服需在12小时内补服;长效避孕药每月一次,但激素剂量较大。紧急避孕药仅用于事后72小时内补救,不可常规使用。
孕激素成分能规律子宫内膜脱落周期,改善功能性子宫出血、经量过多等问题。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服用3-6个月可恢复规律月经,但停药后可能复发。需配合超声监测子宫内膜厚度,避免长期使用导致内膜萎缩。
含炔雌醇的避孕药可抑制雄激素分泌,减少皮脂腺分泌,6-12周后痤疮明显改善。达英-35等特定配方对激素性脱发也有效果。但部分人群可能出现黄褐斑加重,需配合防晒使用。
持续服用5年可使卵巢癌风险降低50%,子宫内膜癌风险减少40%。保护效应在停药后仍持续10-15年。但乳腺癌风险可能轻微上升,有家族史者需每半年乳腺超声检查。
常见副作用包括突破性出血、情绪波动、性欲减退,通常2-3个月适应后缓解。严重并发症如静脉血栓发生率约1/1000,吸烟者风险增加3倍。35岁以上女性建议每年检测凝血功能、肝功能。
服用期间需每日补充400μg叶酸预防维生素B9缺乏,增加深海鱼、坚果摄入缓解情绪波动。瑜伽、游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减轻水钠潴留。出现持续头痛、视力模糊需立即停药就医,警惕血栓风险。不同成分避孕药适应症差异较大,建议妇科医生指导下个体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