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未发育可能属于正常生理差异,与遗传、营养、激素水平、慢性疾病或心理因素相关。
青春期启动时间受基因显著影响,父母发育较晚者子女可能延迟。骨龄检测可评估生长潜力,若骨龄与实际年龄相符无需干预。家族性体质性青春期延迟通常18岁前自然启动,定期监测身高体重变化即可。
长期蛋白质、锌或维生素D缺乏会抑制性腺轴功能。每日需保证60g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缺锌可食用牡蛎、牛肉补充。严重营养不良需儿科内分泌科评估,必要时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促性腺激素不足或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导致发育停滞。血清FSH、LH、睾酮/雌激素检测能明确病因。中枢性性早熟可用GnRH类似物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需左甲状腺素钠替代。
先天性心脏病、克罗恩病等消耗性疾病会延缓发育。原发病控制后生长通常追赶,如哮喘患者规范使用吸入激素,糖尿病维持血糖在4-10mmol/L。每年身高增长不足4厘米需全面体检。
长期应激状态通过抑制下丘脑功能影响发育。过度运动如体操运动员可能出现功能性HH,心理疏导联合行为干预可改善。BMI低于同年龄15%需警惕神经性厌食。
保证每日500ml牛奶补充钙质,适量跳绳等纵向运动刺激骨骺生长。男性睾丸容积未达4ml或女性13岁无乳房发育建议就诊,骨龄落后2年以上需生长激素评估。避免盲目使用雄激素或雌激素,定期记录第二性征Tanner分期变化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