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期间同房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引发不适或加重经期症状,主要影响包括生殖道感染、子宫内膜异位症风险、经血逆流、疼痛加剧以及心理不适。
月经期宫颈口微开,阴道酸碱环境改变,细菌更容易侵入。同房可能将外部病原体带入阴道,引发阴道炎、宫颈炎或盆腔炎。治疗需根据感染类型用药,如甲硝唑治疗细菌性阴道炎,氟康唑应对真菌感染,严重盆腔炎需静脉注射抗生素。同房后出现异常分泌物或发热需及时就医。
性行为可能促使经血通过输卵管逆流至盆腔,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风险。典型症状为继发性痛经和不孕,确诊需腹腔镜检查。治疗采用激素药物如地诺孕素、GnRH-a类药物抑制卵巢功能,或手术切除异位病灶。建议月经完全结束后再同房。
性高潮时子宫收缩可能推动经血向输卵管方向流动,长期可能形成巧克力囊肿。轻度逆流无需治疗,反复发作需超声监测。出现下腹坠胀或月经异常需排查,必要时行宫腔镜疏通输卵管。
性刺激会促进前列腺素分泌,加剧子宫痉挛性收缩。可提前服用布洛芬缓解疼痛,局部热敷放松盆底肌。避免压迫腹部的体位,选择侧卧位减少刺激。合并严重痛经者需排查子宫腺肌症。
经期性欲个体差异大,部分女性因激素变化或文化观念产生抵触情绪。伴侣应充分尊重意愿,使用卫生棉条可减少经血干扰。如出现焦虑或性冷淡持续至经期后,建议咨询性心理门诊。
月经期建议保持外阴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2次,避免盆浴。饮食多摄入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补充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禁止游泳或剧烈跑跳。经期结束后3天再恢复同房,使用避孕套降低感染概率。出现持续腹痛、异常出血或发热症状需妇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