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果肉变色可能由氧化反应、冻伤、微生物感染、内部病变或储存不当引起,轻微变色可切除后食用,严重变色需丢弃。
1、氧化反应:
梨切开后接触空气,多酚氧化酶催化果肉中的酚类物质氧化,形成褐色物质。用柠檬汁或盐水浸泡切面可延缓变色,变色部分不影响食用安全。
2、冻伤变质:
低温储存导致细胞破裂,果肉出现半透明褐变。冻伤梨口感变差,未滋生霉菌时可加热煮熟食用,但营养价值降低。
3、微生物感染:
表皮破损后霉菌侵入,果肉出现灰绿或黑色霉斑。霉变梨会产生展青霉素等毒素,即使切除变色部分仍有风险,必须整颗丢弃。
4、内部病变:
生长期缺钙或病毒侵染导致果心褐变,横切面可见放射状褐色条纹。病变梨风味苦涩,建议去除病变部位后再食用。
5、储存不当:
高温高湿环境加速腐烂,果肉发黑伴有酒味。轻微腐烂可切除周围2厘米果肉,深度腐烂需丢弃避免食物中毒。
日常储存梨建议用保鲜膜包裹冷藏,避免与香蕉等催熟水果同放。轻微变色梨可制作梨汤或果酱,每日摄入200-300克为宜。出现腹泻呕吐等不适症状需及时就医,糖尿病患者慎食腐烂部位切除的梨。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