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早衰是女性40岁前卵巢功能衰退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闭经、不孕和雌激素缺乏症状。卵巢早衰可能由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疾病、医源性损伤、病毒感染和特发性原因引起。
约10%-15%的卵巢早衰患者存在家族史,X染色体异常如特纳综合征、脆性X染色体前突变是常见诱因。这类患者往往伴随原发性闭经,可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激素替代治疗可缓解低雌激素症状,但生育功能较难恢复。
甲状腺炎、Addison病等自身免疫疾病可能攻击卵巢组织,导致卵泡加速耗竭。这类患者常合并其他腺体功能异常,血液中可检测到抗卵巢抗体。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能延缓病情进展,但需密切监测药物副作用。
盆腔放疗、化疗药物特别是烷化剂类药物会直接破坏卵巢储备。年轻癌症患者治疗前可考虑卵子或卵巢组织冷冻保存。治疗后出现月经紊乱应及早就诊,必要时采用激素替代方案维持生理功能。
腮腺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可能引发卵巢炎性损伤。这类患者多有急性发热病史,随后出现月经量减少直至闭经。急性期抗病毒治疗可能保留部分卵巢功能,但多数会造成不可逆损害。
约50%病例找不到明确病因,可能与环境毒素、心理应激等多因素相关。这类患者往往突然停经,伴随潮热、失眠等更年期症状。长期低剂量雌激素补充可预防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卵巢早衰患者需保持均衡饮食,重点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维持心血管健康。大豆异黄酮等植物雌激素可能缓解潮热症状,但不宜替代正规治疗。心理支持尤为重要,加入病友互助团体可减轻焦虑,辅助生殖技术为有生育需求者提供可能。定期监测骨密度和血脂水平,及时发现并处理长期雌激素缺乏带来的健康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