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频道 > 男性健康 > 男性护理

珍藏▎中医虚证篇之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发布时间:2019-01-26 16:42:45

中医辨证法——虚证篇 虚证从中医来讲,认为是脏腑功能的不足,中医的脏腑不同于西医的脏器。脏指的是五脏:心、肝、脾、肺、肾。腑指的是受五脏浊气的空心器官: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旧时候有关脏腑的理论又被称为"藏象"学。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兆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五脏六腑的功能好不好,如果是西医就是查一些指标正常不正常,而中医师通过气血表现出来,比如说你心气足不足或者脾胃虚寒,都是通过气血表现出来的。比如说脾(这个跟现代医学的脾完全是两回事),脾能够接受物质以后,运输消化,最后化成气血,而升成气血以后,就能营养全身各个部位,当脾虚的时候,气血生成不足了,俗话说就是能量不足了,就感觉到特别疲劳。 心主血、肺主气、肝主藏血、肾主水等,都与现代解剖学上的同名器官的功能相符,而唯独脾则不然。中医藏象学认为脾主运化,即主管消化吸收,而现代解剖学上的“脾”只是一个淋巴器官,主消化吸收的器官乃是胃肠,从古典文献看,脾的功能更像是现在的“胰腺”。 脾在解剖上与现代医学所称的“胰腺”虽有相似性,但二者不能完全等同,脾的概念应比“胰腺”更大。脾的概念本来就应大于解剖概念。诸如脾主统血、主运化水液等,就不是单纯的形态结构所能概括得了的。 之所以对“脾”解释这么多,是因为脾在五脏中地位极其重要,这主要由于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由于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也就是人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而这些营养物质是生成气血津液的物质原料,从而确立了脾为后天之本的特殊地位。然而,由于脾主运化的生理活动是在胃主受纳腐熟的基础上进行的,脾与胃都参与了人体的消化吸收,故历来常把脾与胃合论,而称脾胃同为后天之本。 传统中医认为“脾主统血”我们可以把脾的统血功能理解为脾的气化作用对血液运行状态的影响。这样就把脾统管血液和心主血、脾固摄血液和肝藏血区别开来了。心主血,是由心气推动血液运行,是从动力方面来叙述;脾统血,是由脾气以气化方式影响血液的质态,从而使血液保持被脉道管约的状态。肝藏血是因肝为血海,血液归之,既能归藏,又能复运行于外;脾固摄血液是由无形之脾气,渗灌周身脉道,固护血液,维护于血液与脉道之间,令无所失,而这样的功能只有通过特殊的气化活动才能实现,且脾气之固摄,不应有一刻松懈,否则立致血逸脉外之患。 中医 虚证篇 气血阴阳 当人体的五脏六腑遇到问题时,就会出现中医所说的“虚证”。中医把体虚分为气、血、阴、阳四种类型,阴虚发热,阳虚怕冷,血虚发燥,气虚无力,不同的虚弱类型症状不同,也由不同的原因引起。 “气虚” 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的化生不足时,易出现气虚。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身体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1、肺气虚:可由劳伤、久咳、暑热及重病之后,或脾虚不能上升清气于肺,而致肺气亏少,功能活动减弱,形成肺气虚证。常见症状有,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 2、心气虚:指由发汗、泻下太过,或劳心过度,心气耗损或年老脏气日衰、病后体虚所致。表现为心悸,气短(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苍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 3、肾气虚:指肾脏功能减弱。肾之阴阳俱虚,肾气化生不足,主要症状有滑精早泄,尿后滴沥不尽,小便次数多而清,腰膝酸软,听力减退,气短,四肢不温,脉细弱等,治以补肾为主。 4、脾气虚:脾气是人体气的一种,是元气在脾的特有表现形式,它和元气一样,也是以肾所藏的先天元气为根基,以脾后天自身运化水谷精微化生元气为补充的。凡脾的各种生理功能,如运化水谷、统摄血液、上升清气等,都是脾气作用的表现。如果脾气不足,就会出现“中气下陷”或“脾不统血”的症状,如倦怠无力,少气懒言,饭后胃部胀满不舒,大便稀、不成形,消化功能差,饭量少,便血或崩漏等。 5、胃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或服药不当,或他脏有病损伤胃气而成。以胃气虚弱,受纳无权,腐熟无力为其基本病理变化。以常见胃病症状与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胃气虚则受纳无权,故食少纳呆(食欲减退);胃气虚弱,胃失和降,故胃脘不舒;胃气上逆,则恶心反胃;胃失和降则气机不利,故脘腹隐痛。胃虚日久则损伤脾气,脾虚失运,则大便溏薄;气血化源不足,则面白无华;脾胃气虚则气短懒言,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气血不足。胃气虚证,治疗以益气养胃为法。 6、肝气虚:酒色过度,暴病久病,年老体弱,用药不当等皆可损耗肝气,形成肝气虚证。除一般的气虚症状外,肝气虚还主要表现为:1、胁肋虚闷或坠胀等胁部症状;

2、忧郁寡断,虚怯善恐等精神情志症状;

3、视物不清,眼前幻影等目部症状;

4、肢麻无力等筋脉症状;

5、脉象虚中带弦,面色黄中兼青等肝虚之象。其次,根据肝藏血,血养气的理论和肝喜柔和而恶刚的生理特性,补肝气必须与补肝血兼用,一则补肝血以生养肝气,二则防止温燥药物耗伤肝之阴血。 “血虚” 指体内阴血亏损的病理现象。可由失血过多、久病阴血虚耗、或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血液等所致。由于气与血有密切关系,故血虚每易引起气虚,而气虚不能化生血液,又为形成血虚的一个因素。主要表现: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延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舌苔滑少津,脉细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红豆、红衣花生和红枣等。 1、心血虚:心阴心血不足则心失所养,故见心悸怔忡;血少、阴不足皆能使心神失养故失眠多梦。心血虚不能儒养脑髓,故眩晕健忘;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爪甲色淡,不能充盈脉道则脉象细弱;阴虚阳亢,虚热内生,心阴虚就会五心烦热,潮热,寐则阳气入阴,营液受蒸外流为盗汗;虚热上延则颧红,阴不上承则咽干,舌红苔少,脉细数。当心血虚兼见心烦、燥热、盗汗等症,可辨作心阴血两虚。 2、肝血虚:因脾、肾阳虚、生化来源、疾病或慢性肝损伤、血供不足等原因造成的虚证多为肝血虚。肝血虚和肝阴虚均为慢性久病,有导致肝阴、肝血不足的基础。肝血虚可能有失血过多的病史,表现为体形消瘦,女性月经量少,色淡,舌淡白,指甲无光泽、脆而薄,甚至变形和血虚脉细的特点。肝阴虚全身可能出现两颧潮红等阴虚内热的症状,如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眼花,或手足蠕动等。 “阴虚” 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如果我们对身体损耗的较多,比如说肾精方面,性生活过于频繁,或者脑力、体力劳动过度,或者是生下来以后身体较弱,这样它的物质基础比较低,表现出的症状一般为阴虚。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进补宜采用补阴、滋阴、养阴等法,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 1、肾阴虚: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对机体各方面的生理活动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在理论和实践上全面阐明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将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概括为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肾阴又称元阴、真阴、肾水。是全身阴液(体液)的根本。对机体各个脏腑器官起着滋润和濡养的作用。是肾精作用的体现。人体各个脏腑失去肾阴的滋养就会发生病变,如肝失滋养则肝阴虚,肝阳亢,甚至出现肝风;心失滋养则心阴虚、心火旺、心烦失眠;心神不安;脑失滋养则眩晕耳鸣。 反过来,各个脏腑的阴液严重不足时,也会导致肾阴不足,如热邪侵犯灼伤胃、胃阴不足,进一步就会损伤肾阴,称为“肾阴涸”。由于“阴虚则阳亢”、“阴虚生内热”,肾阴虚往往会出现潮热,升火颧红,舌红,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盗汗,健忘,腰膝酸软,性欲亢奋,遗精等热象,但也有虚而无热,则称为肾精亏损。 2、胃阴虚:胃之虚证,虽有气虚、阳虚及阴虚三种,然胃之阳气虚常随同脾之阳气虚出现,而胃阴虚则常独立成证。由胃热、胃火炽盛,或温热病耗伤胃阴所致,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虚热郁于胃中,影响胃纳及和降功能。举例来说,长期喝烈酒浓茶浓咖啡,吃辛辣和粗糙的食物以及吸烟和不合理生活习惯。证见口干唇燥,口渴喜冷饮,嘈杂,干呕,饮食减少,或吞咽不利,食后胸膈不适,大便干结,舌红中心干、少津,或舌光、干绛,脉细数等。治宜养阴益胃。 3、脾阴虚:指脾精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各部的濡养,有赖脾气散精输布。若胃阴虚,或脾虚不运,阳损及阴,或饮食营养不足,均可使脾气散精无源而致本证。临床表现多有胃阴虚症状。 “阳虚” 又称阳虚火衰,大多指功能性的降低,也就是脏腑的功能比较弱。也有可能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阳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除有气虚的表现外,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体温常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质淡溥,苔白,脉沉细等。进补宜补阳、益阳、温阳。补阳虚的药物可选用羊肉、芝麻、胡桃、小茴香、肉桂、韭菜等。 1、脾阳虚:脾阳虚,往往胃阳也虚,故亦称“脾胃虚寒”。本证是脾气虚的进一步发展。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尚有腹中冷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稀溏,白带量多、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寒象。脾阳虚=脾气虚+内寒。 2、肾阳虚:肾藏先后天之精,肾精化为肾气,其中对机体有温煦、激发、兴奋、蒸化、封藏和制约阴寒等作用者称之为肾阳,亦称为元阳、真阳、真火;对机体有滋润、宁静、成形和抑制过度阳热等作用者称之为肾阴。肾阳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即气化过程,促进精血津液的化生并使之转化为能量,使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进程加快,产热增加,精神振奋;肾阴则抑制或减缓人体的过度的新陈代谢过程,使精血津液转化为能量减少,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进程减慢,产热相对减少,并使气聚成形而化为精血津液,精神也趋于宁静内守。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调节控制着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和精血津液的代谢过程。 简单来说,肾阳让人亢奋,肾阴让人节制。就像雌激素和黄体酮一个支持子宫内膜增生,一个抑制子宫内膜分泌,身体为了维持阴阳平衡,总会在一个功能促进时,另一个功能抑制。拿人性格来说,大部分人是平和的,但是也不乏,过于开朗和过于内敛的人。肾阳亏虚时,功能就会衰退,表现出:腰膝酸软而痛,或阳萎,精冷,妇女宫寒不孕,性欲减退;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浮肿(腰以下肿胀),按之凹陷不起,甚则腹部胀痛,心悸喘咳,面色晄白或黧黑,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头晕目眩,精神萎靡,小便清长或夜尿多,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弱等症状。 3、心阳虚:心阳不足多是心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亦可由于寒湿、痰饮之邪阻抑心阳;或素体阳虚,心阳不振;或思虑伤神,心气受损;或久病失养等所致。阳虚则寒自内生,气虚则血运无力,心神失养。故心阳虚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心神不足、阳虚阴盛和血运障碍等。临床有胸闷胸痛,心悸冷汗,恶寒肢冷为主要症状。常见于心悸、胸痹及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等疾病。 “两虚” 1、气阴两虚既有气虚又有阴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表现,又有升火、咽干、舌红等阴虚表现,但没有慢性疾病,这种体质称气阴两虚体质,进补宜采用益气养阴之补法,即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 2、阴阳两虚: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称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之体质,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补法。例如,枸杞子药性平和,不用担心上火,作为补肾之品,能阴阳双补。 3、气血两虚: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者等,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表现,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培补气血、气血并补。 这里是男性健康免费咨询平台。如有:尿频、尿急、尿等待、尿滴白性功能障碍、早泄、射精问题小腹坠痛、阴囊潮湿、睾丸疼痛等前列腺症状,不妨咨询下我们的医生,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反正不要钱,不咨询白不咨询!!!

关键词: 月经 滑精 睾丸疼 梦遗 性功能障碍

  • 最新推荐
  • 精选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