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可能由乳汁淤积、细菌感染、乳头皲裂、免疫力下降、乳腺导管堵塞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热敷按摩、抗生素治疗、排空乳汁、中药调理、手术引流等方式治疗。
哺乳期女性因哺乳姿势不当或未及时排空乳房,导致乳汁在乳腺导管内滞留形成硬块。局部可能出现红肿热痛,触摸有边界不清的肿块。可通过调整哺乳姿势、增加哺乳频率缓解,必要时使用吸奶器辅助排乳。若淤积超过24小时未缓解需就医。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通过乳头破损处侵入乳腺组织引发感染。常见于哺乳初期乳头皲裂者,伴随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需进行乳汁细菌培养,轻症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中重度需口服头孢类抗生素,用药期间暂停哺乳。
婴儿衔乳不当或过度清洁导致乳头皮肤屏障受损。表现为乳头表面裂纹、渗液结痂,哺乳时剧烈疼痛。哺乳后涂抹羊毛脂软膏保护创面,使用乳头保护罩减轻摩擦。严重皲裂需暂停患侧哺乳,用吸奶器维持泌乳。
产后疲劳、营养不足或精神压力导致免疫功能降低。患者易反复发生乳腺炎,恢复周期延长。建议保证每日优质蛋白摄入,补充维生素C和锌元素,必要时注射丙种球蛋白增强抵抗力。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病情恢复。
乳腺导管结构异常或分泌物沉积造成乳管狭窄。特征为固定位置的条索状硬结,按压有牙膏样分泌物排出。急性期可局部注射地塞米松减轻水肿,慢性堵塞需行乳管镜冲洗。反复发作应考虑乳管内乳头状瘤等病变可能。
乳腺炎患者应穿戴无钢圈哺乳文胸避免压迫,饮食选择低脂高纤维食物如燕麦、西蓝花等,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每日进行温和的扩胸运动促进淋巴回流,哺乳前后用温水清洁乳头。若出现持续高热或脓性分泌物,应立即至乳腺外科就诊,避免发展为乳腺脓肿。哺乳期患者治疗期间需定期手动排乳,维持乳汁分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