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气血亏虚可通过饮食调理、中药调理、适度运动、穴位按摩、规律作息等方式改善。气血亏虚多由分娩失血、元气耗损、营养不足、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因素引起。
多摄入补血益气的食物如红枣、枸杞、黑芝麻,搭配动物肝脏、瘦肉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当归生姜羊肉汤、黄芪炖乌鸡等药膳可温补气血,避免生冷寒凉饮食加重虚寒体质。每日少量多餐,配合山药、莲子等健脾食材促进吸收。
在医生指导下可服用八珍汤、归脾丸等经典方剂,中成药如复方阿胶浆、生脉饮等具有补气养血功效。需根据体质辨证用药,血虚型可侧重当归、熟地黄,气虚型宜用人参、黄芪,避免自行滥用温补药物导致上火。
产后6周后从散步、产褥操等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步过渡到瑜伽、太极等舒缓运动。运动量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剧烈运动耗气伤阴。凯格尔运动能促进盆底肌恢复,改善气血运行不畅引发的漏尿问题。
每日按压足三里、三阴交等健脾益气穴位,配合关元、气海等补气要穴,每个穴位按压3-5分钟至酸胀感。艾灸神阙穴可温阳固本,背部膀胱经刮痧有助于疏通气血,需避开恶露未净时期操作。
保证每日7-8小时高质量睡眠,尽量与婴儿作息同步。午间小憩30分钟补充精力,避免熬夜损耗阴血。保持情绪平稳,通过冥想、音乐等方式缓解焦虑,长期情绪抑郁可能加重气血两虚症状。
产后气血恢复需持续3-6个月,哺乳期女性应增加20%热量摄入,重点补充蛋白质、铁、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每周食用2-3次猪肝、鸭血等动物性补血食材,搭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避免长时间抱娃引发肌肉劳损,使用腰凳分担负重。定期监测血常规,若出现持续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需及时就医。保持居室空气流通但避免直吹冷风,温水泡脚时加入艾叶、红花等药材可改善末梢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