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可通过饮食调理、铁剂补充、维生素辅助、生活方式调整及病因治疗等方式改善,常见原因包括铁摄入不足、慢性失血或造血功能障碍。
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是改善缺铁性贫血的基础。动物肝脏、红肉、血制品等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菠菜、黑木耳等植物性食物需搭配维生素C促进吸收。建议每日摄入瘦肉100-150克,每周食用动物肝脏2-3次,同时配合柑橘类水果增强铁质转化效率。
临床常用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等铁剂,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口服铁剂可能出现胃肠道反应,建议餐后服用。重度贫血或口服不耐受者可采用静脉补铁,但需监测过敏反应。补铁治疗需持续至血红蛋白正常后4-6个月以补充储存铁。
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会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绿叶蔬菜、豆类富含叶酸,动物性食品含B12。对于吸收障碍患者,需肌肉注射维生素B12。复合维生素B族可协同促进红细胞生成,但不可替代针对性治疗。
规律作息保证造血功能正常运转,每日睡眠不少于7小时。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改善血液循环,但应避免过度疲劳。饮茶、咖啡需与补铁间隔2小时以上,避免单宁酸影响铁吸收。女性经期需特别注意保暖和营养补充。
消化道出血、月经过多等失血性疾病需根治原发病。慢性肾病贫血需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骨髓异常增生需血液科专科治疗。所有贫血患者均应完善血常规、铁代谢、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病因,切忌盲目补血延误诊治。
贫血恢复期建议保持均衡膳食,每日摄入鸡蛋1-2个、深色蔬菜300克以上,配合红枣、枸杞等药食同源食材。长期素食者需定期监测血清铁蛋白。烹饪使用铁锅可增加膳食铁含量,但需避免与补铁剂重复过量。适度进行八段锦、瑜伽等舒缓运动促进气血运行,症状未改善或出现心悸、晕厥需及时就医。
关键词: 月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