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引发的疼痛通常集中在腰部、髋部和脊椎三处。疼痛主要与骨密度下降、微骨折积累、肌肉代偿性紧张、关节负荷异常及神经压迫等因素有关。
腰椎是骨质疏松最易累及的部位之一。椎体骨小梁结构破坏会导致椎体承重能力下降,轻微外力可能引发椎体压缩性骨折,表现为持续性钝痛或突发剧痛。长期驼背姿势会加重腰部肌肉疲劳,形成恶性循环。建议通过骨密度检测评估病情,必要时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
股骨颈和转子间区域因承重大、骨皮质薄,易发生微骨折。早期表现为行走时隐痛,后期可能出现静息痛甚至病理性骨折。髋关节活动受限时需警惕股骨头坏死风险。钙剂联合维生素D补充可改善骨代谢,严重者需考虑髋关节置换手术。
多节段椎体变形会导致脊柱后凸畸形,刺激脊神经后支引发放射痛。典型表现为身高缩短、驼背加重时疼痛加剧。急性疼痛期需卧床配合镇痛治疗,慢性期建议佩戴支具并加强腰背肌训练,如游泳、桥式运动等低冲击锻炼。
骨骼强度降低迫使周围肌肉过度收缩以维持稳定性,常见于颈肩部和下腰部。这种牵涉痛表现为酸胀感和活动僵硬,热敷和低频脉冲电刺激可缓解症状。需与纤维肌痛综合征等软组织疾病鉴别。
椎体塌陷可能造成椎管狭窄或神经根受压,出现下肢麻木、刺痛等神经症状。夜间痛醒是典型特征,严重者需椎体成形术干预。磁共振检查能明确神经受压程度,保守治疗包括甲钴胺营养神经。
骨质疏松疼痛管理需综合施策。每日保证800-1000mg钙摄入,优选低脂牛奶、豆腐等食物;维生素D每日补充400-800IU,适当日照促进合成。建议进行太极、快走等负重运动,避免弯腰提重物。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因摄入。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绝经后女性及65岁以上男性应每年筛查。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肢体无力时需及时就医,排除病理性骨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