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痛经可能由前列腺素分泌过多、子宫发育不良、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精神紧张等因素引起。
月经期子宫内膜分泌前列腺素增多,刺激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导致缺血性疼痛。原发性痛经多与此相关,疼痛通常出现在经期前1-2天,可通过热敷缓解。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等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
子宫过度前屈或后屈、宫颈管狭窄等解剖异常会阻碍经血排出,引发痉挛性疼痛。这类痛经常伴随经量少、血块多,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轻度可通过体位调整改善,严重者需手术矫正。
盆腔炎、子宫腺肌症等疾病会导致经期盆腔充血加重,疼痛多始于经前并持续至经后。常伴有腰骶酸痛、性交痛等症状,需通过妇科检查及影像学确诊。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抗生素治疗或激素调节。
异位内膜组织随月经周期出血,刺激周围神经引发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典型表现为经期下腹坠痛、肛门坠胀,腹腔镜检查是诊断金标准。治疗包括假孕疗法、假绝经疗法等药物控制,或腹腔镜手术清除病灶。
焦虑、抑郁等情绪会降低疼痛阈值,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加重痛感。这类疼痛多伴随头痛、失眠等躯体症状,认知行为疗法和规律运动有助于改善。建议保持经期情绪稳定,必要时寻求心理疏导。
日常建议经期避免生冷饮食,适量饮用姜茶、红糖水等温经散寒饮品;穿着宽松衣物,使用暖宝宝热敷下腹部;练习瑜伽腹式呼吸缓解痉挛。记录月经周期与疼痛特点,若疼痛影响生活或伴随异常出血、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妇科就诊排除器质性疾病。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调节内分泌功能,长期改善痛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