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期间可以清洗外阴,但需注意水温、清洁方式和频率。正确清洁有助于预防感染,主要方法包括使用温水冲洗、选择温和清洁产品、避免阴道灌洗、及时更换卫生用品、保持干燥透气。
建议使用38℃左右的温水从前往后轻柔冲洗外阴,避免水温过高刺激皮肤或过低引起不适。流动水冲洗能有效带走经血残留,减少细菌滋生。禁止将水流直接冲入阴道内部,以免破坏酸性环境。
优先选用pH值4.5-5.5的弱酸性女性专用洗液,避免含皂基或香精的普通沐浴露。清洁时取黄豆大小洗液揉出泡沫后清洁外阴褶皱处,每日使用不超过1次。皮肤敏感者可仅用温水冲洗。
月经期宫颈口微开,灌洗可能导致经血逆流引发盆腔炎。阴道本身具有自洁功能,过度清洗会破坏乳酸菌群平衡,增加霉菌性阴道炎风险。出现异常分泌物时应就医而非自行冲洗。
每2-3小时更换卫生巾或棉条,更换前需清洁双手。经血量多时需增加更换频率,避免血液长时间接触皮肤引发瘙痒或皮炎。夜间可使用加长型卫生巾,但连续使用不宜超过8小时。
清洗后需用专用毛巾蘸干水分,选择纯棉内裤并每日更换。避免穿紧身裤或久坐,潮湿环境易滋生白色念珠菌。可适当使用不含滑石粉的爽身粉保持干爽,但粉末不应接触阴道口。
月经期外阴清洁需兼顾卫生与保护机制。除正确清洗外,建议穿着宽松衣物、每日睡眠不少于7小时、补充富含维生素B族的全谷物食品。出现严重瘙痒、灼痛或异味时,可能提示细菌性阴道病或外阴炎,需及时妇科检查。经期抵抗力下降时,可饮用蔓越莓汁预防尿路感染,但糖尿病患需控制摄入量。规律运动能促进经血排出,但游泳等水下活动需使用卫生棉条并事后及时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