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可通过刺激经络、调节内分泌、改善血液循环等方式辅助缓解月经不调。常见方法包括腹部按摩、三阴交穴位按压、腰骶部推拿、足底反射区刺激、耳穴按摩等。
顺时针轻柔按摩下腹部可促进子宫血液循环,缓解经血淤积。操作时用掌心以肚脐为中心画圈,力度适中,每次持续10-15分钟,经期前一周开始每日进行。配合热敷效果更佳,但经量过多或急性腹痛时应暂停。
位于内踝尖上3寸的脾经要穴,拇指垂直按压至微酸胀感,每次3-5分钟。该穴位能调节肝脾肾三经气血,改善内分泌紊乱引起的周期异常。可与血海穴膝盖内侧上方交替刺激,孕妇禁用。
掌根沿脊柱两侧膀胱经从上至下推揉,重点刺激八髎穴区域。能缓解盆腔充血导致的腰酸腹胀,调节卵巢功能。建议使用精油辅助,动作需轻柔避免暴力,脊椎病变者慎用。
重点按压足跟生殖区子宫反射区及大脑垂体反射区,通过神经反射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每日睡前用拇指关节按压各反射区30次,长期坚持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性月经紊乱有改善作用。
内分泌、子宫、卵巢等耳穴贴敷王不留行籽进行持续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传导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适用于压力型月经失调。需专业医师定位穴位,皮肤过敏者不宜。
按摩调理需长期坚持,建议配合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多摄入含铁食物如菠菜、动物肝脏预防贫血,避免生冷辛辣刺激。适度进行瑜伽、快走等温和运动,保持腰腹部保暖。若月经紊乱持续3个月以上或伴随剧烈疼痛、异常出血,应及时就医排查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器质性疾病。经期按摩需避开腰腹部,以四肢远端穴位刺激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