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期间可通过保持卫生、调整饮食、适度运动、缓解疼痛、调节情绪等方式护理。月经是女性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的过程,需特别注意身体保护。
选择透气性好的卫生巾或月经杯,每2-4小时更换一次,避免细菌滋生。每日用温水清洗会阴部,禁止盆浴或使用刺激性洗液。经血量大时建议夜间使用加长型卫生巾,防止侧漏。若出现瘙痒、异味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排查感染。
适量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补充经期流失的铁质。避免生冷、辛辣食物刺激胃肠,可饮用红糖姜茶帮助暖宫。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防止加重乳胀或情绪波动。每日饮水保持1500毫升以上,促进代谢废物排出。
经期第1-2天可进行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促进盆腔血液循环。避免游泳、深蹲等可能增加腹压或感染风险的运动。第3天后逐渐恢复快走、拉伸等中等强度活动,运动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若出现头晕或腹痛加剧应立即停止。
下腹热敷15-20分钟能放松子宫肌肉,缓解痉挛性疼痛。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止痛药,禁止自行服用阿司匹林。严重痛经者可尝试穴位按摩,如按压三阴交穴。持续剧烈疼痛需排查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理因素。
激素波动易引发焦虑、易怒等情绪变化,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放松。与亲友倾诉或记录月经日记有助于释放压力。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加重内分泌紊乱。若情绪持续低落超过两周,需警惕经前期综合征或抑郁症可能。
生理期结束后建议继续观察3天分泌物状态,完全干净后再恢复性生活。日常可记录月经周期、流量及伴随症状,帮助医生判断健康状况。长期经期紊乱或异常出血者需进行妇科超声、性激素六项等检查。建立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习惯,有助于维持卵巢功能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