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频道 > 男女心理 > 婚恋生活

当对方说你开心就好其实是一种支配手段

发布时间:2018-01-25 10:27:04

当他说你好就好,其实言下之意是:我是施恩的圣人,你看我都以你为主,你为什么还要烦我?我都没有什么要求了,你看你做了什么,你凭什么要求我?当他要求起来,就变成暴君,因为一个讨好的人其实都隐藏着极深的愤怒。

而嘴巴说喜欢,其实心里是感到厌恶,这种人本来就隐藏着他的支配力。当我说:好啊,你说了算。某部分的我不做决定,也是让你表现和发挥的极限,我只要继续隐忍心情,你就会做到极致,而我也可以懒到极点,然后后果由你自负。如果要他负责一点,他也是以圣人之姿来搭救,而不是平行平等的关系。

你会发现,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别人要的是什么,而不是他自己,这看起来像是爱妻的美德,但其实也是支配太太的手段。

  我们在原生家庭受的伤

我都没有好好为自己活过。你有听过家人这样的抱怨吗?当一个人持续背叛自己内心的声音,那么只会持续消耗自己的生命能量,甚至对生命绝望。对他们来说,比自己内心的声音更重要的价值,是小心翼翼侦测家人的需求,这是他们的生存之道。

  讨好大人的孩子

这也是大人下意识塞给他们从小照顾大人的任务所造成的。

这类型的孩子常常很乖顺,噤不作声,但却内心孤寂。他们尽心尽力侍奉着身边的人,善尽讨好的职责,却也默默的害怕自己不重要、不被珍惜、不被爱,甚至被抛弃。于是,他们所吸引到的伴侣,也是会指派他们做事的人,或者他们会先端出好处,告诉伴侣:我会帮你服务,所以你要好好爱我。因为渴求爱,而让对方有机会压榨他们。

这一类型的人,他们通常会有一对对自己的事摆不平的父母。因为父母对自己的烦恼已疲于奔命,所以看不到孩子的需求,甚至还期望孩子能帮父母分担,或从小就负担起照顾父母的角色。他们从小感到自己得被父母依赖,所以往往对于自己有依赖的软弱心态感到可耻,常活在自己怎么可以有需要的自我贬抑里。他们努力侍奉身边的大人,并期待自己赶快长大,赶快获得权力,赶快付出爱。

  学会用假我的方式活下去

英国知名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曾提出亲子角色倒错的概念,这是指父母以铤而走险或控制的手段,来获得孩子的顺服,并借此希望得到内心的平静或生活的稳定。

这类型的父母希望孩子最好不要提出什么要求,反而是能照顾父母、称赞父母、爱父母等等。当孩子和父母的角色倒过来,孩子变成父母依赖的对象,就容易想要变得有用、听话或服从,借此获得被爱。他们真实的情绪反而无法被认可,因为每天要做的事,就是知道父母今天的情绪是什么,他们才能好好活下去。

于是,他们学会用假我的方式活下去,自我实现也变成要建立在别人的认可上。

这一类型的父母因为自己的需求和喜好,更会强化孩子的假面(乖顺、听话、好掌握),他们不管孩子的自我贬抑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将造成多大的打击,会不会因此活得不够好。他们只在乎孩子是否听话、不出错,孩子们永远感受到的是,如果他们不符合父母期待,父母就会对他们弃之不顾的恐惧。他们的心里充满矛盾,一方面想让父母满意,一方面却得牺牲自己的真实感受,最终,他们做出抉择,他们以父母和身边的人为主。

这种人非常在意家人的评价,为了生存下去,他们尽力侍奉,让身边的人开心、满意,但自己却带着隐藏住的敌意过日子。他们感到莫名的不安,常常要找自己的小确幸或生活目标,否则自我会干涸而死。

  不断要求自己,只为换得父母认可

用自我牺牲来交换他人认可的人,常常会有情感饥渴的问题。在他们付出和给予的过程里,其实是希望对方给予更多认可,于是他一直让自己顺从、听话与付出,想换得父母眼里的一席之地。这种你来我往的紧密关系,表面上看起来是我们家人之间很相亲相爱,但其实是如果有新的对象表现得更好,他就会被取而代之。也因为这种隐微的被抛弃的恐惧,于是他往往要求自己要表现得更好。

佛洛姆曾说:服从和敌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当他们习于顺服对方,却也抱怨对方,这就变成隐性敌意,夹杂在不可说的冲突里。

他们让自己变得很有能力、很有毅力、很有肩膀,但都不是基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出发,而是基于恐惧出发。他们需要讨好身边的人,否则随时都会被取代。所以,他们活得扭扭曲曲,被许多框架绑住,却又渴望自由,但依照这样的情势来说,要获得自由,也仅止于他们的空想。当他愈虚张声势,就愈怔忡不安。害怕别人不满意他,所以留存更多对人的敌意,然后告诉自己:我不应该跟别人计较。

我不应该对家人无理。干嘛为这种事情烦心。但心里其实非常烦躁。愈是无法承认,就愈与自己悖离,愈是说出我家人都很好,心里却愈是惶惶不安。

  • 最新推荐
  • 精选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