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可能伴随腰部、大腿内侧、肛门等部位放射痛。疼痛类型主要有痉挛性疼痛、持续性钝痛、坠胀感,严重时可引发恶心、呕吐或腹泻。
痛经最典型的疼痛位于下腹正中部,即子宫投影区域。疼痛多呈阵发性痉挛,与前列腺素分泌导致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有关。部分女性疼痛可延伸至整个盆腔区域,月经来潮前1-2天即可出现隐痛,经期第1-2天达到高峰。
约60%痛经女性会伴随腰部酸痛,疼痛多集中在骶髂关节至腰椎下部。这种牵涉痛与盆腔充血及子宫后倾体位有关,久站或久坐时症状加重,热敷后可暂时缓解。
子宫收缩引发的神经反射可能造成大腿根部放射痛,疼痛沿闭孔神经分布区域向大腿内侧延伸。这种疼痛多为钝痛或刺痛感,常与下腹痉挛同步发作。
严重痛经时盆腔压力增高会导致直肠受压,产生肛门坠胀或排便感。这种情况多见于子宫后位或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伴随直肠刺激症状如里急后重。
除定位疼痛外,25%-50%患者会出现头痛、乳房胀痛等全身症状。这与月经期激素波动有关,前列腺素进入血液循环还可能引发恶心、出冷汗甚至晕厥等血管迷走神经反应。
建议痛经女性经期避免生冷饮食,适量饮用姜茶、玫瑰花茶等温性饮品。保持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瑜伽,经前一周开始热敷下腹部。疼痛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经量异常、发热时需排查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器质性疾病。记录月经周期疼痛特点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原发性痛经可考虑布洛芬等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但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