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缺水可通过口渴感、尿量减少、皮肤弹性下降、头晕乏力、口腔干燥等表现判断。缺水可能由饮水不足、高温环境、腹泻呕吐、糖尿病、肾脏疾病等因素引起。
口渴是身体缺水的首要信号,当体内水分丢失超过百分之一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会触发口渴反应。但老年人对口渴敏感度降低,需主动观察其他症状。长期忽视口渴可能导致脱水加重,甚至影响认知功能。
健康成人每日尿量应维持在1000-2000毫升,尿液呈淡黄色。缺水时肾脏浓缩尿液导致尿量明显减少,颜色加深至琥珀色。观察晨起第一次排尿颜色是简单有效的判断方法,深色尿液往往提示夜间水分补充不足。
轻捏手背皮肤后松开,正常状态下皮肤应立即回弹。若回弹速度变慢超过两秒,可能提示中度以上脱水。该现象在婴幼儿和老年人中尤为明显,严重时会出现皮肤干燥脱屑,甚至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体液丢失达体重百分之二时可能出现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这与脑组织含水量减少有关。高温环境下活动后出现肌肉痉挛或体位性眩晕,往往是电解质随水分流失的征兆,需及时补充含矿物质饮品。
唾液分泌减少会导致舌面出现纵行裂纹、口唇干裂起皮。长期口腔干燥可能引发龋齿和口腔黏膜病变,使用舌头触碰上颚若无明显湿润感,或说话时出现粘连音,都提示需要立即补水。
日常可通过观察尿液颜色、记录饮水量等方式监测水分摄入。建议每2小时饮用150-200毫升温水,运动前后需额外补充。增加冬瓜、黄瓜等高水分蔬菜摄入,避免过量饮用咖啡或酒精等利尿饮品。若出现意识模糊、少尿无尿等严重脱水表现,须立即就医处理电解质紊乱。哺乳期女性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遵医嘱调整饮水量,避免过量饮水加重身体负担。